杭州萧山哪里有小巷女?实地探访揭开谜底
"哎呦,听说萧山老城区藏着不少神秘小巷?"2025年3月25日早上九点,我在早餐摊啃着葱包桧儿刷手机,突然被这条弹窗新闻吸引。作为土生土长的萧山人,这话题可戳中我的好奇心了——咱家门口还能有我不知道的宝藏角落?
当天上午十点,萧山区文旅局突然在官微发了条"小巷女"召集令,说是要发掘散落在街巷的传统文化传承人。这下可好,朋友圈直接炸锅,我手机消息提示音跟放鞭炮似的响个不停。
中午十二点冲到老市政府门口,嚯!七八个举着自拍杆的网红已经蹲在墙根底下。穿汉服的小姐姐举着油纸伞摆造型,旁边大爷端着茶缸直嘀咕:"现在年轻人真会玩,我们叫了半辈子的'墙弄堂阿姨',到他们嘴里就成'小巷女'了。"
这事儿得掰扯清楚。所谓"小巷女"根本不是新物种,就是街坊里那些守着老手艺的阿姨们。住城厢街道四十年的王阿姨边纳鞋底边说:"我在这补了三十年鞋子,前阵子街道说要给我挂'非遗传承人'的牌子,吓得我差点把锥子扎手上。"
举个实在例子:湘湖路拐角的李记裁缝铺,三代人守着三平米铺面。李大娘踩着老式缝纫机跟我说:"现在年轻人买个裤脚都要网购,要不是街道搞这个'小巷女'计划,我这机器早当废铁卖了。"说着指了指墙上新挂的"传统缝纫技艺展示点"铜牌,阳光照得牌子直反光。
说实话,政府这波操作挺有意思。老手艺有人关注是好事,但千万别搞成"表演式传承"。上周看见个直播团队让修伞大爷现场表演"传统技艺",结果大爷拿着新伞硬拆了再修,看得我直心疼材料。
建议想探访的朋友:别光顾着打卡拍照,买串王奶奶现做的冰糖葫芦,听陈师傅讲讲他修了半辈子的那座老钟表,这才是"小巷女"项目的真谛。就像我二舅说的:"老物件要有人用才叫活文物,光摆着看的那叫博物馆。"
文旅局最新数据显示,目前登记在册的327位"小巷女"中,30%所在街巷已纳入改造计划。好消息是西河路书市要扩建成文化长廊,坏消息是修鞋摊可能得搬进统一商铺。隔壁刘叔听说这事直拍大腿:"要我说啊,修鞋摊就得在巷口拐角才够味,整得跟商场专柜似的还叫啥老手艺?"
最后唠叨句:下次路过那些不起眼的小巷,不妨慢下脚步瞧瞧。说不定给你补裤脚的阿姨,就是某个非遗项目的活化石。就像我昨天发现,巷口修了二十年自行车的周师傅,居然藏着套民国时期的修车工具——这事儿,连他儿子都不知道!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