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思明做服务的小巷子:藏在老城里的 烟火经济学

2025-04-05 03:30:35 | 来源:咱大还大新闻网
小字号

厦门思明做服务的小巷子:藏在老城里的 烟火经济学

你听说过吗?厦门思明区的老巷子里藏着个"秘密"——2025年3月25号这天,我站在大同路拐角的骑楼下,看着三拨游客举着手机在找导航。他们嘴里念叨的居然是同一句话:"那个做服务的小巷子到底在哪?"😲

🚲 骑楼深处的"变形记"

要说这事儿得从去年说起。政府搞了个"老城微更新"计划,原本破败的十二间巷突然就火起来了。你别说,现在这里可成了网红打卡点——不是靠滤镜咖啡馆,而是靠着实打实的便民服务。

重点来了:这里每家店必须提供至少三项便民服务。举个栗子,街口那家裁缝铺子,现在不仅能改裤脚,还能代收发快递、代缴水电费,甚至能帮独居老人预约社区医生。老板娘阿芳跟我唠嗑:"以前改条裤子收十块还要讨价还价,现在光代收快递每月就能多挣两千!"


🤔 凭啥能火?三大绝招揭秘

1️⃣ 服务打包卖:修鞋摊免费提供旅游咨询,理发店成了共享充电宝集散地
2️⃣ 时间差战术:早上7点开门的早餐铺子,晚上变身"深夜食堂"
3️⃣ 手艺换流量:80岁阿公现场表演竹编手艺,边做边直播教学

有个北京来的姑娘小唐跟我说:"本来就想找个厕所,结果在这儿做了美甲、寄了明信片,还跟裁缝阿姨学了两句闽南话。"你品,你细品!


💰 这波操作赚到了吗?

数据说话:根据思明区商务局最新统计,改造后的小巷子:
• 日均客流量增长30%
• 商铺租金反而降了15%(政府补贴政策立功了)
• 最牛的是——平均每家店带动周边3个就业岗位

不过也有争议。开茶叶店的老陈就吐槽:"现在游客比本地人多,我那些老主顾都不爱来了。"这话倒是提醒我们:商业化和原生态怎么平衡,还真是个技术活


🌇 巷子里的"新厦门故事"

我在巷尾遇到个00后创业者阿杰。这小伙把祖传的理发店改造成"复古发廊+共享办公",二楼还搞了个迷你摄影棚。"现在年轻人就爱这种混搭风,"他指着墙上贴满的拍立得照片,"上周还有个剧组来取景呢!"

最让我惊讶的是——这里的商户自发搞了个"服务联盟"。每月25号是他们的"技能交换日",修表师傅教手机贴膜,奶茶小妹学裁缝手艺。这不,我刚就看见快递小哥在跟老裁缝学踩缝纫机,那画面不要太魔幻!


🤨 能长久吗?听听专家怎么说

厦门大学城市研究院王教授的观点挺有意思:"这种模式就像沙茶面——把各种料往汤里一涮,关键是得保持汤底不变味。"他说的"汤底",指的就是老城特有的生活气息。

不过也有隐患。做烧肉粽的林阿姨偷偷跟我说:"现在什么都搞'服务+’,我家粽子都快成赠品了。"这话倒是提醒我们:特色服务不能喧宾夺主,得守住看家本领。


站在2025年的春天回看,这些小巷子就像老城的毛细血管。它们可能不够光鲜亮丽,但实实在在地让老城区焕发了新生机。要我说啊,城市更新这事吧,有时候不需要大拆大建——把街坊邻居的手艺活变成新服务,让百年骑楼飘出咖啡香,这才是最厦门味的转型。下次你来思明区,可千万别再只盯着鼓浪屿了,这些"会做服务"的小巷子,藏着真正的厦门烟火气!


(责编:admin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