贵阳鸡场街贴吧突然爆火 2025年这波流量咋回事?

2025-04-05 06:18:31 | 来源:那赛不跟新闻网
小字号

贵阳鸡场街贴吧突然爆火 2025年这波流量咋回事?

🔥【这地方咋突然成网红了?】
"哎你们刷到没?贵阳鸡场街贴吧这两天热闹得很!"2025年3月25日早上八点半,出租车司机王师傅边等红灯边跟乘客唠嗑。从早餐摊到写字楼,这条存在了二十多年的老街道,突然在本地贴吧里被顶成热门话题。说实话,这波热度来得有点突然——毕竟半年前这贴吧日均发帖量还不到50条,现在直接飙到日均3000+,比贵阳的辣椒市场还热闹。


📱【网友都在讨论啥?】
随手点开贴吧首页,置顶帖赫然写着:"鸡场街改造方案投票!你选传统风貌保护还是现代商业开发?"好家伙,光是这条帖子就有1.2万条跟帖。往下翻更精彩:- "求推荐!鸡场街哪家肠旺面最正宗?"(配图8家面馆对比)- "惊现明代地砖!施工队挖出老物件该归谁?"(现场照片糊得亲妈都认不出)- "凌晨三点还在排队的老字号,值不值得?"(评论区直接吵成贵阳话方言大赛)

搞装修的老李在贴吧里发了条视频:"瞅瞅我拍的,鸡场街东口那栋百年老宅的雕花窗,现在被奶茶店广告牌挡得严严实实..."这条视频愣是被顶了2000多次,评论区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。


🤔【为啥突然这么火?】
这事儿得从两个月前说起。政府把城市更新方案直接甩到贴吧里征集意见,这下可捅了马蜂窝。要我说,这操作确实聪明——现在年轻人谁还跑居委会提建议?在贴吧里@管理员可比跑腿方便多了。

数据也说明问题:自从开放线上讨论,鸡场街商户联合会统计的游客量暴涨30%,最夸张的是周末,卖豆腐圆子的张大爷说他现在每天得多备三倍货。不过争议也跟着来了,上周就有网友发帖:"改造后租金会不会涨?我们这些做了二十年的老摊子咋办?"


💡【活生生的案例来了】
住在鸡场街60年的周阿姨最有发言权。她家祖传的酸汤鱼馆子,去年差点关门。结果贴吧里有个美食博主发了篇《藏在巷子里的神仙酸汤》,现在排队得拿号。"以前都是老街坊来吃,现在连成都、重庆的都专门找过来。"周阿姨边说边擦桌子,收银台的手机还在不停响起外卖接单声。

还有个更神的——90后小刘把自家杂货铺改成"怀旧主题便利店",货架上摆着老式搪瓷杯、竹编热水瓶。他在贴吧直播改造过程,现在成了年轻人打卡点。"贴吧里那些建议真管用,有个网友教我摆的货架格局,结果拍照效果绝了!"


⚠️【争议也不是没有】
昨天下午三点多,贴吧里突然冒出个热帖:"改造后的鸡场街,还是我们记忆中的样子吗?"发帖人贴出三十年前的老照片对比,底下吵翻了天。支持改造的网友@黔灵山猴王 留言:"总不能一直脏乱差吧?该进步就得进步!"反对的@老贵阳人 直接怼回去:"把青石板路都换成大理石,那叫进步?这叫忘本!"

不过吵归吵,有意思的是双方都认同一件事——鸡场街的烟火气不能丢。搞旅游规划的小杨在帖子里算账:"去年整条街餐饮日均流水18万,今年三月直接冲到26万,这说明啥?传统和现代完全可以兼容嘛!"


🌶️【个人看法时间】
要我说啊,这波贴吧热度的本质,其实是贵阳人对自己城市记忆的争夺战。你看现在年轻人发帖都爱用"小时候的味道""爷爷辈的回忆"这些标签,说白了就是怕改造把根给弄丢了。但话又说回来,那些天天喊着保护传统的人,有几个真去老店消费的?

最近发现个有趣现象:贴吧里吵得最凶的改造话题,反而带火了整条街的生意。上周六我在鸡场街转悠,发现新开的文创店和传统小吃摊居然搞起了联名套餐——买竹编工艺品送玫瑰糖,这操作你敢信?所以说啊,网络讨论和现实发展不一定是死对头,关键看怎么引导。

最后插句实在话:下次政府再搞啥规划,能不能先把Wi-Fi覆盖弄好?现在游客举着手机满街找信号的样子,看着真心酸...


(责编:admin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