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饶站街:一场城市烟火气的复兴实验

2025-04-05 03:11:37 | 来源:了的岁增新闻网
小字号

上饶站街:一场城市烟火气的复兴实验

"你最近路过上饶的解放路没?那条街怎么突然活过来了?"最近半个月,不少市民的茶余饭后都在热议这个话题。2025年3月25日,这条沉寂多年的老街道突然以"站街"的新面貌杀回大众视野,成为本地最热门的城市景观。

🌆 站街2.0:这次不卖情怀卖生活
站在解放路新铺的彩虹步道上,我数了数眼前的场景:左手边的大爷支着祖传煎饼摊,右手边的00后姑娘在直播卖手作香囊,中间还夹着个即兴表演的街头乐队。这可不是普通的地摊经济,而是政府新推的"城市客厅"计划。说白了,就是把整条街变成老百姓的会客厅,谁都能来摆个摊、露个脸、亮个绝活。

你别说,这招真灵!开街首周日均人流量突破5万,周边商铺营业额平均涨了40%。开理发店的张叔跟我掰手指算账:"以前每天守着空店刷抖音,现在门口天天像赶集,光给摆摊的兄弟姐妹卖矿泉水都能多赚两百块。"


🤝 为什么站街能火?三大玄机揭秘
这事儿乍看是政府搞的民生工程,细琢磨却藏着门道。第一招叫"去中心化运营",说白了就是不设固定摊位,先到先得。第二招是"手艺认证",会做麦芽糖的七旬阿婆和会调鸡尾酒的潮流青年,只要通过安全培训都能上岗。第三招最绝——"流量反哺",政府专门开发了"上饶站街"小程序,线上下单能换线下消费券。

不过,话说回来,这事儿也不是一帆风顺。刚开始有居民嫌吵,后来社区搞了个"声音分贝换积分"的活动,超过规定分贝的摊位要用积分抵扣管理费,这下大伙儿都自觉控制音量了。这种"柔性管理"确实高明,既保住了烟火气,又不扰民。


💼 新职业诞生记:站街策划师是什么鬼?
在解放路转悠时,我撞见个举着平板电脑满街跑的年轻人。一问才知道,人家是新鲜出炉的"站街策划师"。26岁的小陈给我看他的工作记录:帮烙煎饼的大叔设计ins风包装盒,教卖土布的阿婆用方言rap叫卖,还帮修鞋匠老李搞了个"现场教学体验课"。

"现在这条街就是个大型真人秀现场,"小陈边说边给卖糖画的师傅调整手机直播角度,"我们要让每个摊主都变成自带流量的IP。"这话听着夸张,但看看数据就服气:开街半个月,抖音相关话题播放量破3亿,最火的修鞋匠直播修鞋都能有上万人围观。


🚶♂️ 站着把钱挣了?听听摊主怎么说
跟几位摊主聊下来,发现个有趣现象。65岁的张大爷守着祖传三代的煎饼车,以前每天卖30个就收摊,现在得做200个才够卖。"政府给配了保温箱,城管帮忙维持秩序,我这老手艺倒成香饽饽了。"他边说边给煎饼翻面,金黄的饼皮在阳光下滋啦作响。

斜对面的95后姑娘小李更有意思,她支了个"人生咨询"的摊子,不卖东西光聊天。"开始以为没人来,结果天天排长队。"她笑着展示记账本,"有来问考研还是工作的学生,有纠结要不要离婚的阿姨,还有个程序员大哥来聊中年危机,聊完他给我刷了辆保时捷礼物。"


站在解放路天桥往下看,五颜六色的遮阳棚像打翻的调色盘。这场"站街"实验最让我触动的是,城市终于学会给普通人留位置了。不像那些高大上的商业综合体,这里容得下祖传手艺,也接得住新潮创意。那些曾被嫌弃的"路边摊",现在倒成了城市魅力的加分项。

要说有什么建议,我觉得可以再大胆点。比如设置"外来务工者专场",给刚进城的老乡们铺块敲门砖;或者搞个"技能交换市集",让修空调的师傅和教英语的老师能互相学习。城市烟火气嘛,就得让不同背景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,这样的"站街"才真正站得住脚。


(责编:admin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