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学里如何找卖身的
大学里如何找卖身的?一场关于学生经济压力的深度调查
(2025年3月25日)
“大学里真的有人‘卖身’吗?”最近,这个话题在社交平台上突然炸锅。有人说是谣言,有人偷偷私信问渠道,甚至还有人爆料“身边同学真的在干”。今天,我们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真相——到底是危言耸听,还是现实困境?
听到“卖身”这个词,你可能会联想到非法交易,但实际调查中发现,很多学生口中的“卖身”其实是夸张说法。比如,有人为了还网贷去酒吧当服务员,有人接私活代写论文,甚至有人偷偷做陪聊……说白了,就是用时间甚至尊严换快钱。
一位化名“小林”的大三学生坦言:“我室友为了买新款手机,周末去夜店当‘气氛组’,一晚上500块,但这钱挣得心里发虚。”
说白了就三个字:缺钱。根据2024年高校生活成本报告,一线城市大学生月均开销已突破4000元,而家庭供给不足、助学贷款额度低、兼职收入不稳定等问题,把不少人逼向“灰色地带”。
但问题来了——难道除了“卖身”,真的没其他选择?
1. 勤工俭学:食堂打饭、图书馆整理书籍,虽然时薪15-20元不高,但胜在安全稳定。
2. 技能变现:会PS的接设计单,英语好的做家教,甚至帮人遛狗都能月入上千。
3. 校企合作实习:很多大厂给实习生开日薪200+,还能攒工作经验。
举个例子,理工大学的阿强靠着帮人修电脑、装系统,一个月能赚3000多,“比去夜场熬夜强多了,还不用看人脸色”。
⚠️ 法律风险:代写论文、陪酒等行为轻则被学校处分,重则涉及违法。
⚠️ 心理代价:一位做过“情感陪聊”的女生说:“客户经常提过分要求,我现在听到手机提示音就焦虑。”
⚠️ 时间成本:熬夜打工导致挂科,赚的钱还不够补考费,这事儿真不划算。
采访中,某高校辅导员提到一个关键点:“学生缺钱时往往病急乱投医,但如果学校能提供更多透明化兼职平台和紧急补助通道,很多问题可以避免。”
比如,南京某大学去年推出了“阳光兼职”小程序,把企业认证的岗位直接推给学生,投诉率直接降了60%。而深圳某公益组织甚至设立了“48小时极速助学金”,专门帮陷入网贷的学生应急。
说实话,谁还没为钱发愁过?但“卖身”这种选择就像饮鸩止渴——看起来快,实际后患无穷。我见过更聪明的操作:外语系的妹子用课余时间做up主教口语,两年攒了10万粉;机械专业的兄弟靠3D打印接定制模型订单,现在月入过万。
路都是人走出来的,但你得选那条能长期走下去的。
(本文案例均为化名,部分数据引自《2025中国大学生生存现状白皮书》)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