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约p吧:2025年的一场城市社交实验
“你敢信吗?2025年的上海年轻人,连约个饭局都得靠‘暗号’了!”住在静安区的95后程序员小李,一边刷着手机一边跟我吐槽。就在今年3月25号,一个名叫“上海约p吧”的线下活动突然蹿红,短短两周就从大学城火遍全城,连我家楼下卖煎饼的大爷都在问:“小伙子,那个什么p吧的,真能认识靠谱朋友?”
说出来你可能不信,这个听起来像“约炮”谐音梗的场所,其实是正经八百的兴趣社交俱乐部。创始人王璐是个海归90后,戴着圆框眼镜的她笑着解释:“我们取的是'partner'的缩写,这里能找到饭搭子、影迷组、健身CP,甚至组团去崇明岛种菜的都有!”
活动规则挺有意思:1️⃣ 进门先做MBTI测试+兴趣图谱分析
2️⃣ 系统自动匹配3个“潜在partner”
3️⃣ 必须完成指定互动任务才能解锁联系方式
在徐汇分店,我亲眼见到两个陌生人因为“用方言朗诵《三体》片段”的任务笑到直不起腰。穿汉服来参加活动的00后姑娘小周说:“在这儿不用装,反正大家都不认识,反而放得开。”
根据复旦社会学院的最新调查,上海18-35岁人群中:- 63%表示“线上交友太累”
- 78%承认“想认识新朋友但缺契机”
- 每周真实社交时间平均仅4.2小时
“现在年轻人就像俄罗斯套娃。”心理学教授张明打了个比方,“表面说着'社恐',实际渴望深度连接。约p吧的聪明之处在于,用游戏化机制降低社交压力。”
不过也有人不买账。在陆家嘴上班的金融男Allen就吐槽:“上周匹配到个自称登山爱好者的,结果聊半天发现人家说的'登顶'是指王者荣耀段位!”
实地探访发现几个有意思的现象:- 工作日晚间场次预约排到两周后
- 衍生出“宠物相亲角”“跨城CP日”等新玩法
- 甚至有家长组团来给孩子“物色对象”
但争议也随之而来。南京西路分店上周就闹出纠纷——某网红被粉丝认出后要求退款,理由是“破坏匿名体验”。创始人团队倒是淡定,他们新推出的“元宇宙分身”系统正在内测,据说能通过AR眼镜实现虚拟形象社交。
站在外滩看着霓虹闪烁,我突然想起活动墙上那句标语:“与其在朋友圈互相点赞,不如面对面说句人话。”这话糙理不糙。当算法开始插手人际关系,当emoji代替真实表情,或许我们真该问问自己:科技越发达,为什么交个朋友反而越难?
王璐私下跟我说了个细节:有对匹配成功的“电影partner”,连续三周都在讨论《流浪地球4》的彩蛋,直到某天系统突然弹窗提示“你们该交换微信了”。你看,有时候人与人之间,缺的可能就是个打破尴尬的契机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