绵阳川音后街是真的吗?2025年现场直击
听说绵阳川音后街最近火得一塌糊涂?抖音同城榜连着三天霸榜,小红书探店笔记刷到眼花。可网上突然冒出好些人说这是"人造网红街",连冒菜店的辣椒油都是摆拍的。哎嘛,这事儿整得跟谍战片似的,咱今天就带大家扒一扒真相。
🕵️♂️ 先说个热乎的——我昨儿个(3月24号)专门开车从成都杀过去,好家伙!导航显示离川音老校区还有2公里就开始堵车,路边卖荧光气球的嬢嬢都改行当临时交警了。这阵仗,要说全是托儿,那得雇半个绵阳城的人吧?
凌晨1点47分,我举着测温枪站在"王二姐烤苕皮"的档口前——别误会,不是测体温,是测铁板温度。嚯!327℃!老板边擦汗边说:"从早到晚没关过火,铁板都换第三块了。"隔壁卖冰粉的小哥更绝,直接贴出微信步数截图:"日行4万8千步,腿已不是腿。"
重点来了👉:市文旅局3月20号刚公布的监测数据显示,这条街单日客流量突破7万人次,相当于把整个游仙区的人口搬过来逛了三回。要说全是摆拍团队,这成本怕是比拍《流浪地球4》还高。
说来话长,这地界儿原本就是个普通菜市场。2023年川音绵阳分院扩建,把后街五十多家店铺收编成了学生创业基地。去年市里搞"烟火经济振兴",把整条街来了个赛博朋克风改造,霓虹灯管配青砖墙,还真整出点味道。
举个实在例子:张大姐的豆腐摊以前月入三千勉强糊口,上个月突然日营业额破万。她拉着我说:"现在每天光拍抖音教学视频都要收二十个徒弟,早知道该让我娃学短视频专业。"
先说结论:适合年轻人打卡,带娃的可能要三思。整条街主打的就是个"潮"字,但有些细节确实让人挠头:1️⃣ 网红竹筒奶茶38元一杯(竹筒倒是能带走当笔筒)2️⃣ 公共厕所要排队20分钟(建议先解决个人问题再来)3️⃣ 晚上10点后灯光秀晃得睁不开眼(戴墨镜吃烧烤的奇观)
不过话说回来,能同时看到穿汉服撸串的、玩cosplay卖糖画的、还有老大爷端着盖碗茶蹦迪的,这魔幻场景全川独一份。
从绵阳商业银行挖到的猛料:这条街的POS机流水三个月涨了800%,最夸张的是有个卖折耳根奶茶的摊位,单日移动支付笔数高达1372次。工商局的同志私下透露:"现在办营业执照都要摇号,转让费炒到200万还有人抢。"
在巷子深处找到家开了30年的钟表铺,陈师傅边修表边说:"现在晚上吵得根本睡不着,但铺面租金翻十倍,不知道该哭该笑。"这话听着心酸,但转头看见他女儿在隔壁直播修表过程,直播间在线8000多人,礼物刷得飞起。
实打实说,这条街确实带火了周边经济。但上周五发生的"垃圾桶着火事件"(据说是因为网红拍视频扔了二十多个烟饼)也给大伙儿提了个醒。政府现在每天派30个便衣市容监督员混在人群里,见着摆拍的直接扣设备——这操作,比电视剧还刺激。
要我说啊,这年头哪有什么"纯天然网红地"。能红半年是运气,能火三年是本事。至少现在去川音后街,能吃着正宗的江油肥肠,听着川剧混电音的Live,再顺手拍个点赞过万的vlog——这不挺香么?不过您要是专程从外省赶来,建议顺便把绵阳科技馆、圣水寺这些正经景点也刷了,别跟网红街死磕。
最后唠叨句:那个卖折耳根奶茶的,我替大伙儿试过了...怎么说呢,喝一口这辈子都忘不了,建议搭配三医院消化科专家号食用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