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上上门服务:2025年夜间经济的新风口,是便利还是隐患?
——
“你有没有想过,半夜突然需要修水管怎么办?”凌晨1点,家住北京朝阳区的李女士刚下班回家,发现厨房漏水,手机一划拉,不到半小时就有师傅上门抢修。这种“随叫随到”的夜间服务,正在成为2025年都市人的新刚需。
根据3月25日最新发布的《城市夜间经济报告》,全国夜间上门服务的订单量比去年涨了3倍,尤其是维修、医疗和宠物急救这三类需求最猛。上海某平台的数据更夸张——凌晨0点到5点的订单占比从5%飙升到27%,打工人的作息彻底被“卷”成了24小时制。
“现在年轻人白天根本没时间处理琐事。”夜间家政平台“夜猫子”的创始人王磊说。他们团队甚至遇到过凌晨3点帮客户找钥匙、通马桶的奇葩单子,“说白了,需求就是被‘逼’出来的”。
北京一位程序员小张就感慨:“上次家里猫吐毛球,凌晨2点还能约到兽医上门,贵是贵了点,但救命啊!”
虽然24小时服务听着美好,但问题也不少:
- 安全争议:女性用户深夜让陌生人进门,总归心里打鼓。
- 收费乱象:某平台夜间维修费比白天贵80%,被网友吐槽“趁火打劫”。
- 服务质量参差:有用户爆料,凌晨叫的疏通管道服务,结果师傅忘带工具,折腾两小时…
“这行缺统一标准,就像早期的网约车。”行业观察员赵敏直言。不过她也提到,部分平台已经开始试点“双人上门”“全程录音”等保障措施。
我蹲点采访了广州天河区的夜间服务站,发现个有趣现象:70%的订单来自25-35岁群体,且复购率超高。“现在年轻人愿意为‘即时满足’买单,哪怕多花点钱。”便利店老板老陈边说边整理刚到的夜间订单,货架上摆满了代送的褪黑素和暖宝宝。
但另一边,从业者也有苦水。干了三年夜间配送的老周吐槽:“熬一晚上赚300,体检报告却多了脂肪肝和心律不齐。”
作为一个经常半夜写稿的媒体人,我确实享受过夜间服务的便利。但仔细想想,这种“全天候待机”的模式,是不是也在变相鼓励我们透支健康?
某三甲医院的数据值得警惕:2025年1-3月,20-30岁群体因熬夜引发的急诊量同比增加40%。当深夜能随时买到胃药时,我们是不是也该反思——把生活调到健康节奏,或许比依赖夜间服务更重要?
说到底,新业态发展不能光靠资本烧钱,配套的保障机制、合理的收费标准,还有咱们自己作息的调整,一个都不能少。毕竟,再好的服务,也治不好“报复性熬夜”的病啊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