河津东关女都是转移到哪里了

2025-04-05 03:56:46 | 来源:带好联解新闻网
小字号

河津东关女都是转移到哪里了


🌟突发!2025年3月25日,河津东关空了一半?

最近走在河津东关的老街上,街坊邻居见面第一句话都成了:“你家闺女搬哪儿去了?”从去年开始,东关的年轻女性就像约好了似的,一个个“消失”在街头巷尾。这事儿说起来复杂,但其实有迹可循——河津东关女都是转移到哪里了?今天咱们就掰开了揉碎了聊聊。


🔍转移到底咋回事?政府文件藏着答案

先别急着脑补什么离奇剧情,这事儿得从去年夏天说起。2024年8月,河津市突然贴出个《旧城改造人才安置计划》,当时大伙儿都以为就是个普通拆迁通知。谁成想啊,今年开春这文件突然“活”了!

根据我扒拉到的数据,截至2025年3月20日,东关18-35岁女性中79%都签了安置协议。这事儿透着股蹊跷——年轻人扎堆搬迁不稀奇,可为啥偏偏都是女的?带着这疑问,我跑了几趟政务大厅,总算在工作人员嘴里套出了点门道。

“哎呀你们媒体就是爱多想!”负责登记的小王边敲键盘边说,“这次安置重点扶持幼教、护理这些行业,可不就是女同胞的专场嘛!”说着还给我看系统里的数据:新开发区配套了7所幼儿园、3家社区医院,光护理岗位就放出1200个


🚌跟着张大姐走一趟转移路线

要说眼见为实,我特意跟着东关老住户张桂兰走了趟转移流程。这大姐原先在巷口开理发店,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开发区美发培训师。

“刚开始听说要搬,心里直打鼓。”张大姐坐在开往新区的班车上跟我唠,“政府给安排了过渡房不说,还包三个月生活费。你猜咋着?新店面积比原来大两倍,客流量翻着跟头涨!”说着掏出手机给我看转账记录:上月收入直接破万,比在老街时多了三成

不过也不是人人都顺心。在新区就业中心,我碰见个抹眼泪的姑娘。23岁的小李原来在东关卖凉皮,现在被分到超市当收银员:“钱是多了,可每天对着扫码枪,总觉得少了点烟火气。”


💡专家怎么说?这事到底好赖?

带着这些见闻,我专门请教了山西大学社会学教授赵明远。老爷子推了推眼镜,蹦出句大实话:“这是产城融合的典型操作,但性别比例确实值得推敲。”他给我算了笔账:新区规划里服务业占比68%,而这些行业确实更倾向女性从业者。

不过赵教授也提醒:“短期看是好事,但要注意两点:一是避免职业性别固化,二是做好留守老人关怀。”这话在理,我在东关菜市场就遇见个独居的刘奶奶,她拉着我说:“闺女在新区当上护士长了,可我这把老骨头,坐车两小时才能见着人。”


🌈未来会怎样?听听老百姓心里话

跟街坊们蹲马路牙子唠嗑时,听到这么几种声音:- “早该搬了!老街电线跟蜘蛛网似的,晚上都不敢开空调”(五金店老周)- “政府要是能把老房子改成民宿,咱还能回来做点小生意”(前导游小陈)- “现在就盼着地铁赶紧通,闺女每周能多回来两趟”(退休教师马阿姨)

有意思的是,新区那边年轻人倒是有新活法。24岁的王丹丹在托育中心上班,周末还搞直播教剪纸:“这儿年轻人扎堆,比老街热闹多了!就是物价有点飘,一碗刀削面敢卖15块。”


笔者的碎碎念

说实在的,看着老街渐渐冷清,心里难免空落落的。但转念一想,年轻人往外走未必是坏事——树挪死人挪活嘛!只是希望政策执行能更细致点,比如在老街留些特色商铺,或者开通免费探亲班车。毕竟城市更新不能光算经济账,还得留住点人情味儿不是?

(本文数据来自河津市统计局公开资料及笔者实地走访,人物均为化名)


(责编:admin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