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卖媛在哪个平台?2025年这波新职业你站哪边
哎,你听说过"外卖媛"吗?就最近半年突然火起来的那个词儿。说实在的,我第一次听还以为是外卖平台搞的新人设,结果一查才发现——好家伙,这事儿可比想象中有意思多了!
时间倒回2025年3月25号下午三点,北京国贸地铁口。我亲眼看见个穿着粉色JK制服、踩着电动滑板车的姑娘,背着个印着猫耳朵的保温箱,唰地一下从白领堆里穿过去。你猜怎么着?周围五六个小哥齐刷刷掏出手机扫码,转眼她保温箱里的十杯奶茶就卖光了。
这场景直接把我看懵了。后来跟旁边等单的外卖大叔唠嗑才知道,现在流行这种"外卖媛",专门在美团、饿了么这些平台接单,但人家卖的不只是商品,还有"服务体验"。说白了就是:
- 颜值经济+即时配送的混搭玩法
- 用户既能点奶茶小吃,还能选"陪聊五分钟""合影留念"等增值服务
- 每单价格比普通外卖贵3-5块钱,但年轻人特别买单
重点来了!大家最关心的"外卖媛在哪个平台"这事,我蹲了三天各大APP终于摸清门道。先说结论:主阵地还是美团&饿了么,但新势力正在崛起。
拿上个月数据说话:
平台 | 入驻人数 | 特色服务
---|---|---美团 | 8.2万+ | 直播间带货+即时配送
饿了么 | 6.7万+ | 角色扮演主题配送
抖音 | 3.1万+ | 短视频接单模式
小红书 | 1.9万+ | 探店+跑腿二合一
有意思的是,抖音现在搞了个"看见即送达"功能。比如刷到穿汉服的小姐姐直播切水果,直接就能下单让她半小时内送上门,还能要求她配送时保持古风造型。你别说,这招对宅男群体特别管用。
不过这事儿吧,网上吵得可凶了。前几天知乎热榜有个神提问:"叫外卖媛送避孕套,算不算物化女性?"底下两拨人吵了三千多条评论。
我特意采访了从业半年的"外卖媛"小橙子(化名)。这姑娘白天是少儿编程老师,晚上套个兔子耳朵就出门跑单:"有些人老觉得我们搞软色情,其实真不是!上个月我给独居老人送了7次降压药,有次暴雨天客户非要加钱让我别送,我还是蹚水过去了——这算不算正能量?"
说实在的,现在这个行当确实存在监管空白。但不可否认的是,它创造了新就业形态:
1. 时间自由,日均工作4小时就能赚200+
2. 二三线城市时薪比便利店高40%
3. 00后占比高达67%,成灵活就业新选择
跟业内人士聊完,我算是看明白了。这波"外卖媛"现象背后,藏着三个大趋势:
✨ 体验经济进入分钟级时代(配送过程本身就是商品)
✨ Z世代重新定义职业边界(谁说送外卖不能穿lo裙?)
✨ 平台算法开始读心术(能根据用户喜好匹配配送员形象)
不过要提醒想入行的朋友,现在头部玩家已经出现"二八定律"。有个叫@奶茶西施的博主,光在抖音接鲜花配送单,一个月流水能干到15万——但人家专门考了花艺师证,配送时还附赠插花教学。所以说啊,甭管什么新职业,最后拼的还是真本事。
说实话,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就是个噱头。但采访完二十多个从业者和用户后,想法彻底变了。现在年轻人要的是什么?是效率也是温度,是商品更是情绪价值。
那天亲眼看到个拄拐杖的老奶奶,收到外卖时拉着配送姑娘的手说:"你这身旗袍真俊,跟我年轻时一个样..."突然就理解了这个新职业存在的意义。当然,行业规范必须跟上,但没必要一棍子打死所有创新。
下次你要是看到穿JK送奶茶的姑娘,别急着judge。说不定人家白天是程序员,晚上出来赚外快呢?这个时代啊,早就不流行用标签定义人了,你说是不是?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