厦门翔安马巷妹子:2025年「出圈」的邻家女孩们
(深吸一口气)哎你说怪不怪?2025年春天,厦门热搜榜前十突然被「翔安马巷妹子」霸屏整整一周。这地方既不是网红打卡点,也没出过明星大腕,怎么突然就火了呢?咱今天就来扒一扒这背后的门道。
那天下午三点半,抖音突然冒出条爆款视频——画面里六个穿碎花裙的姑娘,在马巷老街口支起竹编簸箕晒海蛎干。阳光打在她们小麦色的皮肤上,配着闽南语版《爱拼才会赢》,播放量两小时破千万。评论区炸锅了:「这气质绝了,像从老照片里走出来的」「求地址!想去偶遇!」
说实在的,这事儿连本地人都懵。老张头在巷口开了三十年杂货铺,他挠着头皮说:「这几个女娃天天见啊,阿美在信用社上班,阿香卖四果汤,没啥特别的嘛。」可就是这种「日常感」,反而成了流量密码。
💡 数据说话:翔安区妇联3月报告显示,马巷25-35岁女性中:- 70%有副业(海产电商/民宿管家/手作工坊)- 创业率比全市平均高23%- 85%掌握闽南语、普通话、英语三语
上周刚在中山路开第三家分店的「小悠茶档」老板林小悠就是典型。白天她是社区网格员,晚上变身茶饮西施。「最早就想贴补家用,谁晓得越做越大。」她撩起袖子展示纹身贴——居然是Excel表格,「客户预定单太多,得随时看数据」。
「要死咯!三十岁还不结婚?」——这种催婚台词在马巷早过时了。95后幼儿园老师陈婷婷边给小朋友扎辫子边说:「我妈现在逢人就夸我买的理财涨了8%」。她手机里存着「人生待办清单」:考潜水证、带父母游金门、存够loft首付。
不过嘛,也不是没烦恼。在跨境电商公司当主管的洪姐吐槽:「最怕听到『女孩子不用这么拼』,我团队九个人,六个宝妈,业绩月月前三!」说着掏出定制手机壳,上面赫然印着「别劝退,姐在升级打怪」。
咱蹲点观察了半个月,发现马巷妹子的爆红绝非偶然。首先是「反差感」——能穿着汉服拍抖音,也能扛着渔网修船;其次是「共生经济」,她们把老街坊都拉进产业链,连七十岁阿嬷都在帮网红店包肉粽;最重要的是「不端着」,没刻意打造人设,反而让网友觉得「这姑娘像我邻家妹妹」。
(挠头)不过也有隐忧。上周五就看到三个外地主播堵在阿香的四果汤摊前搞直播,吓得人家提前收摊。流量是把双刃剑,但愿这份烟火气别被带偏了。说到底,马巷妹子们的魅力,不就是那种「认真过好小日子」的踏实劲吗?这年头,真实可比精致难得多了。
(突然想起什么)哦对了!你要是去马巷,记得尝尝阿婆家的芋包,三块钱一个,咬开能看见整只虾仁——这滋味可比网红打卡实在多了。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