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城哪有站小巷的?2025年城市更新中的烟火气与阵痛

2025-04-05 05:44:02 | 来源:的最器这新闻网
小字号

宣城哪有站小巷的?2025年城市更新中的烟火气与阵痛

您有没有发现,最近宣城街边那些卖早点、修鞋的小摊位突然变少了?3月25号早上七点,在宛陵湖菜场摆了十年包子摊的李阿姨,正手忙脚乱地把蒸笼往三轮车上搬:"昨儿城管来通知了,从今天起咱这'站小巷'得挪到新建的疏导点去。可新地方在城东开发区,老主顾们谁跑那么远买包子啊?"


🚩政策落地首日:有人叫好有人愁

说实话,这天我绕着主城区转了三圈。中山路原本挤得迈不开腿的早餐摊撤得干干净净,路面确实清爽不少。但住在梅溪新村的王大爷直拍大腿:"我家楼下修鞋的老张头找不到了,新买的皮鞋开胶都没处补!"

市容管理局副局长陈刚在当天发布会上解释:"'站小巷'不是要消灭小摊贩,而是要把占道经营规范起来。今年新建的7个疏导点都配了水电和遮阳棚,租金比商铺便宜六成。"不过现场看到,城北疏导点30个摊位只入驻了11家,空荡荡的水泥台子上还留着没撕干净的塑料膜。


🔍站小巷到底"站"哪儿?

要说这事儿最让人糊涂的,就是官方说的"合理设摊区域"到底怎么界定。我在市民热线记录里扒到组数据:政策实施首日,12345接到87个相关投诉,其中有63个都在问同一个问题——"我家门口的摊位到底该不该撤?"

住建局规划科的小刘给我画了张示意图:"以鳌峰路为界,老城区原则上只保留非遗手艺、便民服务类摊位,餐饮类全部外迁。"说着他突然压低声音:"其实我们摸底发现,70%的摊主根本达不到'传统手工艺'认定标准..."


💡城市管理需要"疏堵结合"

您瞧瞧芜湖路那个网红鸡蛋灌饼摊,现在搬进玻璃房后生意反倒更火了。老板娘张姐边摊饼边唠:"以前躲城管跟打游击似的,现在月租800块能用净化油灶,算下来还多赚了两成。"这种成功案例要是能复制,说不定真能双赢。

不过也有摊主给我算了笔账:卖烤红薯的老周如果去新疏导点,每天得多骑8公里电动车,"光油费一个月就得多个百来块,这钱总不能摊到烤红薯价钱里吧?"


👥老百姓的真实生活账

在昭亭北路住了二十年的赵阿姨说得实在:"咱不图啥城市形象,就图个下楼能买到针头线脑。现在倒好,修拉链的师傅搬走了,我要坐三站公交去超市买新裤子!"她家楼下那个修鞋摊,去年还帮派出所找回过走失儿童——这种人情味,可不是整齐划一的商铺能替代的。

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目前受影响的200多个摊位里,有43%的经营者是50岁以上群体。他们中很多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用,更别说上网查新摊点位置了。


🛠政策需要温度落地

眼看着太阳西斜,我又绕回李阿姨的包子摊。她正在新疏导点给最后两笼包子贴降价标签:"从2块降到1块5也没人买,这地段压根没上班族经过。"旁边卖糖炒栗子的老夫妻已经开始收拾家伙:"明天还是回老地方试试,抓到了大不了交50块罚款..."

城市规划专家王教授说得在理:"站小巷的关键不在'站'的位置,而在'站'的姿态。与其一刀切,不如分时段管理——比如早晚高峰允许摆摊,白天恢复道路功能。"这话让我想起杭州推行的"错时共享摊位",据说能让同一块地皮白天停车、晚上摆夜市。


站在2025年的春天看宣城这场变革,我倒觉得像在揉一团老面。使劲大了容易僵,劲小了又发不起来。看着手机里拍到的画面:新建的疏导点玻璃墙上映着蓝天白云,可总觉得少了点热包子出锅时的腾腾蒸汽。或许城市更新就像煮毛豆,既要撒盐杀青,也得留着那截青翠的豆荚——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?


(责编:admin)
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