常州各地喝茶上课群:年轻人边喝茶边学习的另类社交
嘿,你听说过常州最近火起来的“喝茶上课群”吗?🤔 就在2025年3月25号,我亲眼看到新北区某茶馆里,二十几个年轻人捧着保温杯听课,场面比茶艺表演还热闹。这事儿到底咋回事?今天咱们就来唠唠这个神奇的现象。
要说这事儿得从去年说起。常州大学城的学生们早就在奶茶店组队写作业,后来有人突发奇想:“咱要不在茶馆搞正经学习局?”没想到这主意像野火似的,半年就烧遍了天宁、钟楼、武进各个区。现在全市登记在册的"学习型茶聚"微信群足足有83个,最大的群叫“龙城茶学社”,成员都突破500人了。
重点来了:这些群可不是纯唠嗑的,每次聚会必须完成特定学习任务。比如上周六钟楼区的活动,参与者得在品完三道茶的时间内,合作完成Python基础课的小项目。
上周我混进了新北区某茶馆的线下活动。下午两点,二十几个年轻人围着长条茶桌坐定,每人面前摆着笔记本电脑和青瓷盖碗。主持人是个扎脏辫的妹子,开场白特有意思:“兄弟姐妹们,今儿咱们喝茶不聊风月,写代码不谈加班哈!”
活动流程挺有意思:1. 先集体观看15分钟慕课视频2. 小组讨论时穿插茶艺演示3. 实操环节配茶点补充脑力4. 最后用茶叶渣做创意手工放松
有个戴眼镜的小哥边敲代码边嘀咕:“你说奇不奇怪,在茶馆写作业比图书馆效率高两倍!”我凑近看了眼,他屏幕上还真跑着刚写好的爬虫程序。
根据我对三个社群的观察,这事儿能成气候有几个关键:🔥 环境玄学:茶馆的背景音刚好在45分贝左右,既不会太安静让人犯困,又不至于吵得脑阔疼💰 成本控制:人均30块的茶位费含无限续杯,比咖啡馆便宜一半👥 社交刚需:00后们既想学习又怕孤单,这种模式刚好卡在"独学"和"纯玩"中间
不过也有争议。天宁区某家长在群里吐槽:“我家闺女说去学习,结果朋友圈发的都是茶点照片!”立马有群友回怼:“阿姨您不懂,这叫劳逸结合新姿势!”
常州社科院王研究员上个月刚做了专项调研,数据挺有意思:✅ 78%参与者表示这种模式能坚持学习3小时以上❌ 但42%的人承认会忍不住刷手机聊天
我自己跟了三个月的活动,发现个有趣现象:用盖碗茶的群体比用马克杯的专注度高30%!可能那种仪式感真能让人进入状态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种边喝茶边学习的模式能长久吗?最近听说已经有茶馆推出“静音包厢”,还搞起了学习时长兑换茶点的会员制。
说实在的,刚开始我也觉得这就是年轻人搞噱头。但跟了几场活动后发现,人家是真在认真学习。就拿上周参加的读书会来说,两个小时啃完《人类简史》第三章,讨论质量比某些付费社群还高。
有个细节特打动我:每次活动结束,大家会互相赠送茶叶小样。上次收到包溧阳白茶,背面手写着“代码无bug”,这种小心思你品,你细品。要我说啊,甭管黑猫白猫,能让人主动学习的都是好猫。下次再有这样的茶局,记得喊上我呗!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