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养资源群:2025年的新现象还是旧问题?
(开头用提问抓注意力)
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到了2025年,"包养资源群"这种词汇还在热搜上挂着?🤔 3月25号那天,我刷到一条新闻差点把咖啡泼键盘上——某社交平台突然冒出几十个打着"资源共享"旗号的群组,里头聊的可不是拼团买菜,而是明码标价的包养交易。这事儿可太魔幻了,今天咱就掰开了揉碎了聊。
先划重点:这些群组表面装得像高端交友俱乐部,实际运作就跟菜市场砍价似的。比如有个群公告直接写:"25岁以下颜值8分起跳,月付5万包机票酒店"。更绝的是,还有人搞出"会员等级制",钻石VIP能优先挑选"优质资源"。
我托朋友搞到份聊天记录截图(别问咋弄的),里头有个叫"王总"的老板发语音说:"上周见的那个舞蹈系女生,你们再帮我约一次,加价20%也行"。底下立马跳出五六个中间人抢单,活像外卖骑手抢单现场。
说白了就三个字:快、省、装。
1️⃣ 快:比起正经谈恋爱,砸钱确实效率高(虽然不道德)
2️⃣ 省:不用花时间哄人开心,合同到期自动解约
3️⃣ **装":开保时捷带个美女参加饭局,面子工程瞬间拉满
不过这里头有个黑色幽默——某调研机构数据显示,2025年参与这类交易的人里,38%自称"曾经被感情伤害过"。有个化名李小姐的受访者跟我说:"反正男人都靠不住,不如直接谈钱来得实在。"(这话听着耳熟不?)
这事儿就像在灰色地带跳踢踏舞。👮 3月25号当天,网警确实封了十几个群,但隔天又冒出新群组,名字改成"春天养生交流群"。有律师朋友跟我吐槽:"现在取证难啊,人家聊天都用暗语,'茶叶'指代见面费,'订房'就是开房。"
更魔幻的是,某平台算法居然给这些群推流。我亲自试过,只要搜索"高端社交",立马跳出相关推荐。技术小哥私下说:"人家充了年度超级会员,我们也不敢随便封啊..."
跟个00后小伙聊过,他给我算了笔账:"在互联网公司996,月薪2万扣完税剩1万4,租个次卧都要5000。要是陪富婆逛街聊天,周入过万还包吃住。"这话听得我直摇头,但转念一想,现在房租物价涨得比工资快,年轻人被逼出这种生存智慧,到底是该骂还是该心疼?
不过有个细节挺有意思:这些群里最抢手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帅哥美女,反而是会编程、懂艺术、能聊国际时事的"高知资源"。看来有钱人的口味也在升级啊!
个人觉得吧,光靠封群组就像用创可贴止血——治标不治本。重点得解决两个问题:
1. 为什么年轻人觉得"被包养"比正常工作划算?
2. 为什么有钱人宁愿花钱买虚情假意,也不愿经营真实关系?
最近看到个公益组织在搞"城市孤独症疗愈计划",组织方说:"我们这代人看似社交软件玩得溜,实际比爸妈那辈更不会建立深度关系。"这话算是点中死穴了。
(最后扔个观点收尾)
要我说啊,这种"包养资源群"就像社会的一面哈哈镜,照出来的是年轻人的生存焦虑和有钱人的情感荒漠。与其急着贴道德标签,不如想想怎么把歪掉的镜子扶正。毕竟,谁愿意活在一个只能靠钱买温暖的世界呢?
分享让更多人看到